
用户登录

用户登录
日常交往中,你是否一味地讨好他人而忽视了自己的感受?不会拒绝,做什么事情都小心谨慎?是什么导致我们掉入“讨好”他人这个旋涡?
讨好的背后藏着自我迷失
近年来,各大网络媒体上涌现出了许多关于“讨好型”人格的讨论。现在,人们愈发重视对自我心理的剖析,也有意识地反思自己是否属于“讨好型”人格。
对个体在亲密关系中讨好行为的讨论,最早可追溯至家庭治疗领域的先驱维古尼亚·萨提亚。萨提亚通过对各类家庭的咨询发现,个体之间的亲密关系表达大致可分为讨好、责备、超理智、打岔和表里一致这5种状态。
通过萨提亚的研究以及我们当下对于“讨好”话题的讨论可以发现,在各类亲密关系中,个体“讨好型”的表征其实是普遍存在的。讨好姿态的背后是用笑意去力求满足他人。这种相处的模式虽然在表面上看似充满了欢愉,但讨好的一方却时时刻刻在对自我进行着内耗,欢笑的背后蕴藏着矛盾以及自我的迷失。
不讨好,并非不合群
个体一味地向他人进行讨好换来的不是关系的良性发展,而是自我的解构迷失。在我们对讨好表征所进行的剖析中能发现,个体对他人讨好的姿态只是营造出了一种表面上和谐相处的状态,但其内在烙印着不对等的关系视角,是以自我的低姿态和价值否定所换取的。而当我们开始选择不去进行一味讨好时,便会以全新对等视角来看待日常生活中的关系。平等的交往才是走向真正合群的第一步。
其次,对于“讨好”相关问题的探究,会进一步涉及该如何理解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边界。是否具备适宜的边界感,是创造理想相处关系的重要前提。如果个体在关系中处于讨好的姿态,便是在对自我的边界进行切割,同时将他人置于自我之上。
拒讨好,建立健康关系
我们如何去理解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在与人相处中,我们首先要做的便是从对自我的体认出发,一切良好关系的出发点都是对自我的充分认知和肯定。我们需要摒弃只有讨好别人,他们才会和我做朋友的看法,当我们具备了足够的自尊时,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他人的尊重与认可。
此外,还要在对自我进行理清的基础上与他人进一步建立联结。在相处的过程中我们不是依靠牺牲来乞求友谊,当然也不能抱有去控制他人或情境的想法,而是要在关系中达成表里一致,这种关系上的一致性意味着我们要选择成为真实的自己,以平等的姿态与他人相处。当在与他人交往中感到不适时,不要羞于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要以合适的方式向朋友表明你的感受,建立起适宜的边界。
勇敢地接纳并表达自己吧,这样“讨好”的旋涡将会消失,原本失衡的天平也将恢复,我们的世界也会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