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追光者 | 年华易逝,辉煌永驻

来源于: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发布时间:2024-10-12 11:16:55
    小字号

编者按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5月30日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是中国首个以科学家群体为主题的大型综合博物馆,集“采集、馆藏、研究、展示、教育、宣传”功能为一体,旨在展示中国科学家形象、弘扬科学家精神。博物馆已收藏入库500余位中国科学家的书信、手稿、科学仪器、著作、音视频和相关文物文献等珍贵史料。这些藏品以“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研究成果为基础,通过还原历史、与科学互动,带你亲身参与到那些重大的科学发现中。

     这每一座大坝建成的背后是他——潘家铮,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他将人生四分之一的时间奉献给了长江三峡。尽管建造者已经离去,但三峡大坝所创造的辉煌永远伫立在这里。 

愿为三峡工程献残生

       他被誉为“中国水电之父”,领导设计和建设了中国数十座大坝。作为中国著名的水利水电工程专家,他推动了水电开发、实现了西电东送的壮举。在长达80多年的人生旅程中,他将对科学理论的探索、水电建设的实践以及文学创作的追求发挥到了极致,他就是潘家铮。

      20世纪50年代初,国家计划在长江上修建三峡工程,当时潘家铮坚定地持反对态度。他认为,修建三峡工程发电可能导致电力过剩,带来不必要的经济和社会成本。直到1986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邀请了412位来自各行各业的专家和学者对三峡工程进行考察。

      潘家铮回忆道:"就在这段时间里,随着我对工程的深入了解,我发现自己最初担心的问题都已迎刃而解,我开始改变了最初的观点。"

     他撰写了一篇小说来表达自己的立场,在其中写道: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有利有弊,但利大于弊。随后,他便积极投身祖国的建设之中。

     1956年,国务院批准将新安江水电站建设纳入第一个五年计划。潘家铮富有创意地提议将实体重力坝改为宽缝重力坝。经过艰苦攻关,我国成功建造了第一座高78米的双曲拱坝。

新安江水电站的图纸照片和建设中的水电站大坝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他的大部分人生时光几乎都与大坝共度。1950年,浙江大学毕业的潘家铮来到当时设在杭州的燃料工业部钱塘江水力发电勘测处工作。他在设计新中国第一座中型水电站——浙江黄坛口水电站的工作中展露才华,同时也收获了爱情的甜蜜果实。

1953年,潘家铮与夫人结婚照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我已年逾耄耋,病废住院,唯一挂心的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衷心期望、也坚决相信,在党的领导和国家支持下,电力工业将在特高压输电、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领域取得全面突破,在国际电力舞台上处处有'中国创造'、'中国引领'。"

     2011年"七一"之际,作为一名老党员,身处病榻的潘家铮发自肺腑地表达着自己的赤子之情。

潘家铮院士用过的七幅眼镜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唯一一位院士科幻作家

      人人都知道潘家铮是水电领域的大师,但让人意外的是,他心中也怀揣着一个"文学梦"。尽管曾多次转换专业,但他心里一直有个想成为文学家的梦想。潘家铮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理想相结合,开始了科幻小说的创作之路,这一探索始于20世纪90年代。

     "我本人在科幻创作中的努力,就是想使科幻小说本土化、世俗化和教育化。想达到寓教于读、寓教于乐的效果,使年轻人在看过一篇科幻小说后,除有助于开拓思路外,还能在脑子里留下一些感慨或引发一点思考。"潘家铮谈及自己写科幻小说的初衷时如是说。

60年代新安江水电站合影照(左一潘家铮)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在水电事业中奋斗的同时,他创作了《春梦秋云录》《千秋功罪话水坝》《潘家铮院士文选》《老生常谈集》等作品。他把文学比作自己的初恋——"深情永远",而将工作比作"先结婚后恋爱"。

     1993年,他出版了自己的首部科幻小说集《一千年前的谋杀案》,这部作品的问世为当时低迷的中国科幻小说界带来了希望。著名科幻小说家金涛曾撰文称:"现在我们终于有了一本由中国科学家亲自动笔写就的科幻小说。"

建设中的新安江水电站大坝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逝者如斯,然而他所筑就的辉煌却永驻人间。最激励人心的,是他对科学真理的不懈追求。在他看来,只有真理,没有权威,这是他的人生信条。在工作和学习中,他始终奉行着“吃笫一只螃蟹”的人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