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追光者 | 认真的科学家,是最值得追的星!

来源于: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发布时间:2024-10-12 10:54:06
    小字号

编者按:

编者按:中国科学家博物馆5月30日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是中国首个以科学家群体为主题的大型综合博物馆,集“采集、馆藏、研究、展示、教育、宣传”功能为一体,旨在展示中国科学家形象、弘扬科学家精神。博物馆已收藏入库500余位中国科学家的书信、手稿、科学仪器、著作、音视频和相关文物文献等珍贵史料。这些藏品以“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研究成果为基础,通过还原历史、与科学互动,带你亲身参与到那些重大的科学发现中。

      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展馆中,陈列着一张张、一幅幅科学家工作时的亲笔手稿。我们的视线透过展品,仿佛在与过去的历史时间线重叠。文字跃然纸上,一笔一划展现着科学家们的学术历程与心理过程,向我们诉说着那个时代的感悟与变迁。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里这些宝贵的学习资料,令知力君大为惊叹:“认真起来的科学家,真的是最值得追的星!”

丁颖的工作记录

      1950年8月,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简称科代会)在清华大学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简称全国科联)和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简称全国科普)两个组织。

      从此,中国的科技团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各自独立活动逐步走向了联合统一,并最终于1958年9月召开了全国科联和全国科普的全国代表大会,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协会(即今天的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李四光任主席。

      农学家丁颖在记录会议经过的报告中提到:综观开会当中,政府各首长和各代表均抱有极大希望,希望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能够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并在政府领导下,能够有计划、有步骤地从事各种专门科学的研究,以服务于人民大众,服务于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

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代表合影

刘东生的考察笔记

中国的黄土样本

     20世纪50年代,地球环境科学领域专家刘东生第一次参加对黄土高原的研究考察,从此与黄土结缘,毕生钻研。在近60年的地学研究中,刘东生在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第四纪地质学、环境科学和环境地质学等科学研究领域,特别是黄土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开创了中国的黄土学,带领中国第四纪研究和古全球变化研究领域跻身于世界领先行列。

     1982年,刘东生担任中国科技馆首任馆长。2003年,刘东生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刘嘉麒、丁仲礼都是他的学生。

 
刘东生考察笔记

      这是刘东生采集的黄土样本和在野外考察时做的笔记。这些笔记全套共300多本。刘东生的素描水平很高,这个是他在考察途中描绘的景色。

侯德榜的工作记录

永利碱厂的化学实验室

      化工专家侯德榜的制碱法也是近代中国在工业方面取得的代表性成就之一。侯德榜是享有世界声誉的专家。1939年,他首先提出联合制碱法的连续过程,被称为“侯氏制碱法”。

     对此,他多年的合作伙伴、永利创始人范旭东评价说:“这是中国化工走上世界舞台的标志,是世界化工史上最光辉的一页。”由侯德榜担任总工程师的永利碱厂是我国乃至亚洲最早的制碱企业,也是中国最早的近代精盐厂之一。该厂设立了我国第一个专门的化工研究机构。厂内的索尔维生产线是我国最早的制碱工艺流程线,目前仍保存完好。

烧碱制造工艺流程图

彭士禄核电站的工作记录

      彭士禄院士的笔记本记录着彭院士勤奋工作的印记,也代表着老一辈科学家孜孜不倦的科研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

      彭士禄曾在自述中写道:“也许因是属‘牛’的吧,非常敬仰‘孺子牛’的犟劲精神,不做则已,一做到底。活着能热爱祖国,忠于祖国,为祖国的富强而献身。”如今,我们深切缅怀彭士禄院士,将他的科学家精神汇入中国力量和中国梦想, 引领我们在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上稳步前进。

科学家的字迹,如同一串串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星辰,在纸面上跳跃闪烁。每一笔、每一划都承载着他们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和无尽探索。那工整而又严谨的笔迹,仿佛是他们在科学道路上坚实的脚印,记录着每一次思考的轨迹,每一个创新的灵感。

它们不仅仅是文字,更是科学家们内心世界的窗口,透过这些字迹,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的专注、严谨和对科学事业的热爱与奉献。这些字迹犹如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传递着科学的智慧和力量,让我们在追寻真理的道路上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