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藏两份报纸达半个世纪

来源于: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发布时间:2024-10-12 10:27:46
    小字号

两份报纸,金属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宋家树珍藏了半个世纪。

宋家树(图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这两份报纸上写了什么?

宋家树珍藏并捐赠给老科学家学术成长采集工程的两张《人民日报》,报纸上用鲜红的大字分别印着“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两份《人民日报》(图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这两份半世纪前的报纸,记录下了宋家树曾面临的两个挑战。

迈出原子弹材料研制步伐 

1960年初,当时中国一穷二白,零技术、零设备,核武器研制尚未启动。宋家树被调至北京第二机械工业部,分配到第九研究所。

在金属物理研究室,宋家树任第一组组长,负责原子弹攻关任务中某特种材料的研制。

面对各种技术空白和重重障碍,宋家树内心的不屈精神被彻底激发。他亲自带领科研团队与工人师傅,共同设计并制造出一台简易却高效的精炼炉,成功解决了工艺实验中的设备短缺的问题,为项目推进打下了坚实基础。

1960年,宋家树在吉林大学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工作(图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1964年初,宋家树来到我国大西北的海晏基地,肩负起核武器关键部件制造与装配的重任。这片土地的自然条件极为恶劣,海拔超3400米,空气稀薄至缺氧状态,加之全年低温使得日常饮食都成挑战——水在80℃即沸腾,饭难以煮熟。

在这样极端艰苦的环境中,团队成员展现出了非凡的工作热忱,不畏严寒,日以继夜地投入工作,尽管外面天寒地冻,他们心中却燃烧着炽热的报国之情。

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宋家树和团队成员不断总结、反思与改进,最终,他们准时交出了符合标准的产品,为首次原子弹爆炸试验的成功打下了坚实基础,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

1964年10月16日,伴随着一声巨响,新疆罗布泊上空升起了一朵巨大的“蘑菇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热核材料部件攻关

接着,宋家树投身到了研制热核材料部件的任务中。

他带领一群热核材料部件领域的“新手小白”,面对对研究领域一无所知的挑战,不仅要保证研制的热核材料各部件具备极高的质量——部件不允许有裂纹、夹杂等问题。部分部件对密度的要求极为苛刻,同时需保证密度均匀性,以及部件在长期使用和储存过程中的稳定性。

时间紧,任务急。在这样充满挑战的情况下,他如一位“万能科学家”,带领多个行当、多个门类、多个学科、不同领域来研制生产。

在宋家树的带领下,大家展现出极高的工作热情与不懈的努力精神,大家以满腔的热情和坚定的干劲,共同推动着研究的不断前进。

为解决热核材料不易加工的问题,他与同事一道,从全国各地选取数十种涂料、进行了数百次试验,掌握了材料吸湿特性,建立了一套与加工和装配环节相关的质量保障措施。

宋家树在电脑前工作(图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经过持续地努力,逐一克服并突破了多个技术上的难关与挑战,最终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成功实现了合格热核材料部件的生产目标。

1966年,第一次热核试验成功,标志着中国已实现氢弹原理的重大突破。

宋家树为我国原子弹和氢弹的成功爆炸做出了卓越贡献,成为我国科学界的一座丰碑,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敬仰。

人物简介

宋家树(1932年3月21日—2024年6月30日),金属物理学家。籍贯安徽舒城。1954年毕业于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1958年东北人民大学研究生毕业;1960年4月到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历任车间副主任、厂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1986年在核工业部军工局任总工程师;1991年12月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委委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等职;1985年当选为中国核学会核材料分会副理事长;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了解更多科学家故事可参观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我们将陆续发布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相关活动内容,敬请期待,欢迎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