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都城墙“变形记”

来源于: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发布时间:2020-07-01 16:06:48
    小字号

帝都城墙“变形记”

如果想要了解北京的城门,首先就要从城墙的变迁说起,先有墙而后才有门。而北京城的城墙,作为城市的防御系统和国力强盛的标志,其发展并未因王朝更迭而毁灭中断,相反,历代统治者都在对城墙进行大大小小的修补,简单来说就是“盛世大修,乱世小修”。历代统治者企图通过城墙的加固,体现权的至高无上,不可超越。北京城的城墙也随着明清两代500多年的不断修缮,最终形成内城加外城的“凸”字型格局。


1、老北京的城墙原来是“夹心”的?-城墙篇 


明清北京城墙的演变史,可以看作是一部层叠的历史。如果大家去博物馆,仔细观察城墙内部结构剖视图,就不难看出一个规律,那就是“清砖包明砖,明砖包元土”,说的就是明代的城墙是在元大都城垣基础上加固、扩建而来,而清代的城墙是在明代城墙的基础上改造而成。


那么,说到明清时代城墙改造的“功臣”,就绕不开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明英宗朱祁镇、明世宗朱厚熜、以及清高宗弘历、清仁宗颙琰这几位皇帝。今天我们主要说说明成祖朱棣、清高宗弘历和清仁宗颙琰。


明朝建文四年(1402),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带兵攻占南京,当上了明成祖,改年号为“永乐”。而北平府作为朱棣发家的大本营,他开始计划迁都。永乐四年(1406),朱棣以“行在”之名,开始修建北京城城墙和宫殿及坛庙,城墙的建设参考南京城,把五府六部都摆在皇城前,并将东西两面城垣加高、加厚,使与北城垣相齐。新修建的宫殿中最为著名的便是紫禁城,为什么叫紫禁城呢?因为中国的皇帝历来都是自称“君权神授”,皇帝是奉天承运的紫微星,所以皇帝住的地方就被称作天上紫微星的禁垣,故此得名紫禁城。终于,十五年后,明永乐十八年(1420),周长近20000米的内城城墙和紫禁城基本完工,明成祖也正式宣布迁都北京,史书云:“选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朔旦,御奉天殿。”


到了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城墙的修缮和维护达到了高峰,1924年,瑞典人喜仁龙在《北京的城墙与城门》一书中提到,他通过对北京内外城墙考察,发现多处刻有清代各年代修缮城墙的石碑。其中,在城墙上发现的以带乾隆年款碑刻为最多,据对全书记述统计,仅乾隆在位的60年中,就有20余年修城墙的记录,而嘉庆皇帝在位的25年中,也有十余年修缮城墙的记录


经过明清两朝的改造,北京城墙稳固坚实,易守难攻,城的实用功能和建筑审美达到了和谐统一。远远望去,有种沉稳雄劲,睥睨四邻的气派。

undefined

元大都宫苑图(图片来源/北京记忆网)


2、 “四九城”是座什么城?——城楼篇  


老北京的城门,素有“里九外七皇城四”的说法,说的就是北京内城的九个城门,分别是东直门、朝阳门、西直门、阜成门、德胜门、安定门、崇文门、正阳门、宣武门、外城的七个城门指的东便门、西便门、广渠门、广安门、左安门、右安门、永定门,再加上皇城的东安门、西安门、天安门、地安门四个城门。内城与皇城体系组成了气势恢宏的“四九城”。


城门的作用,除了作为出入城市的通道之外,更重要的是它的对外防御功能。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城楼、瓮城、箭楼、闸楼。


undefined

历史上的正阳门城楼比现在还要高出5米


undefined

俯瞰阜成门瓮城


3、 “九门八点一口钟”——城门篇 


还记得上面说到的“里九外七皇城四”那句俗语吗?其实还有下半句,那就是“九门八点一口钟”,关于下半句缘由,且听我娓娓道来。


我们先说说什么是打点。古代城市,夜间要封城,关门前士兵都会打“点”,为的是提醒百姓抓紧时间进出城。为了统一关闭的时间,每座城楼都设置了“云牌”,这是一种扁平状,两端云头形的铁质或铜制响器,也被叫作云板,到了关门的时候,各城楼的守城士兵一起敲击云牌,谓之“打点”。

undefined

北京法源寺所藏云牌



九个城门中,有八个城门关城时都是打“点”,唯独崇文门关城时敲钟。为什么呢?相传早年间的北京地区是20000米苦海,一片汪洋,崇文门城楼下正好是一个大海眼,海眼上面有个巨鼋趴在上边,为了祈求巨鼋保佑北京城,便把一口巨钟放到城楼上,关城门时,只打钟不打点。


因为内城九门比较重要,也各自有各自的用途,不同种类的货物从不同城门进出,因此叫作“九门走九车”。

undefined


北京市街图(图片来源/北京记忆网)


来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内容有删减)

作者/董修齐(北京领钧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