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大河院士给厦门市海沧北附学校及参与“鹭岛计划”学子们回信啦!

来源于:知力
发布时间:2025-11-08 19:43:20
    小字号

读《知识就是力量》,给科学家写信”是“知识就是力量·与科学家同行鹭岛计划”(以下简称“鹭岛计划”)的内容之一,学子们通过阅读《知识就是力量》科普作品,选择自己喜爱的科学家作者,围绕宇宙万物、地球科学、生命科学、历史科考、大国重器、材料能源、工业智造、航空航天、医学健康、人工智能等科普主题开展“给科学家写信”活动。

“鹭岛计划”于2025年4月启动后,《知识就是力量》科学小记者们纷纷参加了“读《知识就是力量》,给科学家写信”活动。主办方陆续收到了厦门市第一中学、厦门市海沧区北附学校、厦门市演武小学、厦门市大同小学、厦门市湖里实验小学、厦门市思明区莲岳学校、厦门市莲花中学等多家学校学生的投稿。他们将脑海中翻涌的奇思妙想、对未知领域的重重疑问以及对科学家的真挚敬仰,悉数倾注于笔端。主办方将学生来信转交给科学家后,陆续收到了科学家们的回信。以下为厦门市海沧区北附学校学生优秀作品选登以及秦大河院士的回信:


秦大河院士的一封信

尊敬的秦大河院士:

您好!

我是厦门市海沧区北附学校八年级七班的黄思涵,最近读到您在《知识就是力量》中《探索地球两极 守护人类“极境”》这篇文章,内心满是震撼与崇敬,便提笔给您写下这封信。

透过文字,我仿佛踏上了两极之旅:广袤冰盖、壮丽冰山,极光与峡湾交织,企鹅、北极熊穿梭……我也逐渐懂得原来两极不只是绝美的风景,更是影响全球气候的关键“调节器”!您讲述两极冰盖像“电冰柜”反射阳光调节地球温度,可我好奇,随着全球变暖,冰盖不断消融,这“调节器”的能力会怎么变化?是会逐渐变弱吗?要是反射阳光的作用持续减弱,那地球升温又会不会加速呢?

除此之外,您还提到极地生物多样,南极磷虾或许能成为人类的蛋白质库,但保护生物资源又特别急迫。之前自己所了解到的极地生物,恐怕只有北极熊、企鹅之类的,读完您这篇文章,我发现我对极地生物的了解还是太过片面了,也让我意识到了科普的重要性。现在我也开始阅读一些有关生物的科普读物了,在阅读时,我常常被一些奇特的生物吸引,百读不厌,但知识好像也就悄无声息地流进了脑中。每每读完一篇文章,都感觉自己发现了新大陆,对科普的兴趣也愈加浓厚了。

再说到极地研究,从17世纪探险到如今中国建了长城站、中山站这些科考站,取得好多成果,太了不起了!真的想细细了解一下科考站里的生活是怎样的,亲自看看极地的风雪,极地的生物,更想感同身受地体会一下极地探险的乐趣。毕竟极地在我的认知中,是一个十分陌生的地方,对于极地的感受就是“白雪皑皑”,又或是“狂风呼啸”了。

读完这篇文章,我觉得科普特别重要!而且科普就藏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您这篇文章把极地知识讲得有趣又好懂,我读完就到处给同学“安利”。比如初一学地理时,对于气候感觉十分陌生,但读完许多科普读物后,再讲气候变化,就发现居然和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要是多些这样“接地气”的科普,肯定能让更多同龄人爱上科学!

秦院士,您说极地是人类未来命运的守护者,我们初中生也想当科学的“小守护者”!希望能多读到您的科普作品,也盼着有机会听听您讲讲极地科考的故事,教教我们怎么为保护极地、保护地球出份力。

最后,祝您身体健康,科研顺利!愿您继续带着我们,在科学的世界里探索更多奇妙!


黄思涵

厦门市海沧区北附学校八年7班

指导老师:郑颖

2025年11


秦大河院士给黄思涵同学及参与“鹭岛计划”的同学们的回信

亲爱的黄思涵同学及参加“鹭岛计划”的同学们:

你们好!

很高兴收到黄思涵同学的来信。通过参与厦门市科协会同《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开展的鹭岛计划“给科学家写信”活动,你在信中流露出的对极地科学的好奇与热忱,令我非常感动。你的文字清新真挚,思考深入,展现出了青少年对世界的关怀和对知识的渴望,这正是我们国家未来科学发展最宝贵的希望。

你在信中提到关于冰盖持续消融,反射阳光的能力减弱,是否会加速地球变暖这一问题,切中气候科学的核心机制之一,即“冰雪反照率反馈”。南极冰盖和毗邻的大范围海冰,如同地球的“白色铠甲”,能将大部分太阳辐射反射回太空。一旦冰面减少,海洋表面吸收的热量增加,会进一步加剧融冰,形成恶性循环。你所担忧的,正是全球科学家正在努力研究与应对的现实。你的洞察力非常敏锐,你所思考的问题已触及了科学的前沿。

你在信中提到通过了解极地生物,重新认识生命的多样与坚韧。我为此感到欣慰。极地生态系统虽远,却与全球气候系统、海洋渔业及人类粮食安全息息相关。你从“陌生”到“热爱”的转变,正是科学传播最希望唤起的共鸣——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而是好奇心的点燃,是人与自然心灵的对话。

你还说想了解科考站的生活,我愿与你分享一二。在冰天雪地中,我们住在集装箱式宿舍,饮用融雪水,通信常受风暴干扰。外出观测时,风雪扑面,举步维艰。但当夜空被极光点亮,或在冰芯中读取万年前的气候密码,那一刻所有艰辛都化为敬畏与感动。科学探索,从来不仅是浪漫的远行,更是一份对真理的坚守,对人类共同未来的担当。

你提到科普的重要性,我深以为然。科学不应只停留在实验室和论文中,还应走进大家的生活,融入每个人的心灵。正如你所说,气候变化并非遥远的概念,它关乎海平面的升降、作物的收成、甚至一场台风的路径。你们这一代,是未来的建设者与守护者。你愿意将极地知识分享给身边的同学,这种传播与启发,本身就是科学精神的延续。

最后,希望你保持这份对世界的好奇与善意,继续在阅读中远行,在思考中成长。极地虽远,但科学很近;世界很大,但你正年轻。

愿你学业进步,心怀山海!


秦大河

2025年11月

秦大河院士简介

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冰冻圈服务功能形成机理与综合区划研究》 首席科学家等。长期从事冰冻圈与全球变化研究。

相关链接

如何给科学家写信

1.从《知识就是力量》杂志中选择一篇感兴趣的文章。

2.从文章署名处认识作者——也就是科学家,如下图。

3.以书信体格式,抬头书写“尊敬的***(科学家姓名)”。

4.书信正文的写作,从所阅读的文章中摘选能够打动你的一句话或者一段话作为书信的一部分,并结合如下三个方向任选其一,展开畅想:

(1)与厦门发展相结合的畅想

(2)对自己未来走上科学之路的畅想

(3)对祖国未来科技发展的畅想

(优秀作品有机会获得科学家的回信)


投稿要求

1.主题鲜明、语言流畅,原创真实,严禁抄袭

2.字数800-1500字

3.结尾落款处写清写信人姓名、学校、联系方式、指导老师(如有)

4.提交作品前,输入电脑,用word文档提交

5.电子稿发送至:kpnf@cast.org.cn

联系方式

鹭岛计划办公室

0592-5335559

扫码加入

“未来科学家俱乐部微信群”


责任编辑丨江韬

排版丨阮琦 黄靖珴(实习)

质量审核丨何郑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