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紧张不是你的错!看看这些科学解释就懂啦

来源于:知力
发布时间:2025-05-09 15:56:07
    小字号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时刻?为一场重要的考试准备许久,明明胸有成竹,可当试卷发下来时,大脑突然一片空白,原本熟悉的知识点好像都溜走了;在课堂上,老师让你站起来回答问题,哪怕心里知道答案,可一站起来,声音就不自觉地颤抖,如鲠在喉;又或者在参加演讲比赛时,站在台上,看着台下一双双眼睛,慌张得双手都无处安放,原本背得流利的演讲稿被说得磕磕巴巴……

有同学用易紧张体质来调侃自己,也就是一旦面临重大事件、身处公众场合时,整个人就如临大敌般。那么,我们为何会是易紧张体质?又该如何克服这种体质?

一. 为何会瞬间脸红、心率狂飙?

易紧张体质并非医学或心理学领域的专业术语,而是对个体在面对压力时表现出的身心敏感特质的一种通俗说法。

紧张反应源于人类在漫长进化中保留下来的 “战或逃” 的应对机制 —— 我们的祖先在遇到豺狼虎豹等危险对象时会马上戒备起来,进入应激状态,以应对非常情境。时至今日,我们仍保留着这样的本能,这种本能可帮我们逃离风险。而拥有易紧张体质的人,身体里的情绪 “小卫士” 往往过于警惕。一旦 “小卫士” 察觉到有危险靠近,会立刻拉响警报,让人压力倍增,进而心跳加速、手心出汗、肌肉紧绷。

虽然易紧张体质可分布在不同年龄段的人中,但处于青春期的我们在面对压力、不熟悉的社交场合或不确定性事物时,生理和心理上更容易产生过度紧张的倾向,这是为什么呢?

1. 不受控的生理因素

杏仁核是大脑中的 “情绪警报器”,它在青春期已经发育得接近成年人的水平,使我们具备了完整的情绪感知能力,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变得十分敏锐。但前额叶作为大脑理性的调控中枢,却通常到我们 25 岁时才发育成熟。这造成了在情绪汹涌而来时,我们还不能做到理性思考及稳定控制情绪,容易对潜在威胁,如嘲笑或失利,做出过度反应。

2. 敏感于社会评价

我们在进入青春期后会很在意他人的评价,对评价反馈极为敏感。我们常会因自我意识过强而产生 “聚光灯效应”,高估他人对自己的关注程度。例如,很多人走进教室时会感觉别人都在打量自己,他人的微笑或低语都是在对自己品头论足…… 并且,由于大脑中的杏仁核对负面刺激的激活强度升高,我们还容易将模糊反馈视为负面评价。例如在课堂发言时,有些人会将同学的交头接耳误判为对自己的嘲笑,加剧紧张程度。

3. 自身认知评价失调

美国心理学家拉扎勒斯在压力与应对理论中提到,紧张源于个体对事件评估与自身应对能力评估之间的失衡。我们在青春期时对社交评价、学业压力、身份认同等问题更敏感,也更容易将其放大化、极端化。例如,在公共场合丢脸被认为是天大的事情,演讲中的口误会引发 “如果出错人生就失败了” 等误解,考试成绩下降会被放大为 “我一无是处” 这样灾难化的联想。同时,因为经验不足,我们会在重要事件应对上缺乏信心,而来自家庭或学校的高期望、社会比较等因素可能还会增加我们感知到的压力。

二. 建立 “安全区” 增强心理韧性

有些同学会想,易紧张体质是不是会伴随终生?当然不会,只要调整得当,易紧张体质也可以被有效化解。

1. 考试焦虑

我们需要在考前两三周就开始行动,给身体慢慢 “充电”,让它足以应对大考。

2. 生理调节

可以规律地进行跳绳或慢跑等有氧运动,每天运动 20 - 30 分钟,通过运动提升脑下垂体分泌内啡肽的能力;还可以在清晨或光照不强烈的午后晒太阳 15 分钟,提升血清素水平以改善紧张情绪,让大脑感知到 “安全信号”。

放松练习:可以提前进入考场适应环境,在椅子上找一个舒适的角度,进行腹式深呼吸 —— 鼻腔缓慢且深入地吸气,直至肺部的最底部,同时轻声默数,从 1 数到 5,再缓慢呼气。平稳的呼吸能够增加肺部的氧气摄入量,改善大脑供氧情况,还能向大脑传递放松的信号,遵循上述步骤,持续练习 3 至 5 分钟,有助于我们更平静地进入考试状态。

3. 公众演讲

认知调整:演讲前提醒自己演讲的核心目的是表达看法,而非塑造一个完美人设,要全程聚焦于这个最重要的任务。还可以设想并写下演讲后的表现,如完美、优秀、合格、需改进、失误,并将这些结果一一对应一个实际影响,然后我们会发现即使发挥不完美,事情也远远没到 “完蛋了” 的地步,这可以有效避免我们将事件的后果极端化。

行为训练:可以通过模拟演讲降低对场景的敏感度,最好采用渐进式训练法来逐步适应有压力的场景。我们可以先对着镜子练习,调整演讲状态,然后再对着家人练习,逐渐试着在自己的班级中进行演讲,再面向整个年级,再面向整个学校。当我们越来越熟悉演讲的流程,自然就会慢慢放松下来。

4. 社交场合

积极心理建设:当觉察心跳加速时,我们可以将其定义为 “我的身体很活跃” 或 “我现在感到有点兴奋”;当感觉手心出汗时,告诉自己 “我的身体在准备与人建立连接”。我们要学会使用成长型思维看待压力场景,将 “我害怕失败” 转变为 “紧张是我在接受挑战,说明我在突破舒适区”,将 “我可能做不到” 转变为 “这次尝试会让我下一次更熟练” 。

三. 适度紧张也有好处

其实紧张并不完全是坏事,适度紧张反而能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例如,在考试的时候,适度的紧张能让人更加专注,帮助我们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就像运动员在赛前也会有一定的紧张感,这种紧张能让他们的身体处于最佳状态,激发他们的潜力,使得在比赛中跑得更快、跳得更高。


同时,最新脑科学研究表明,青春期是重塑大脑的最好阶段,杏仁核与前额叶的神经连接正在建立中,每次成功应对紧张的经历都是我们积累的宝贵经验值,最终会帮助我们度过大脑发育的关键阶段。


紧张不是需要被彻底消灭的敌人,而是提醒我们重视当下的信号。当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训练心理韧性,那些曾让我们手足无措的时刻,终将成为突破自我的契机。下次心跳加速时,不妨对自己说:“这份紧张,正证明我在乎,我已准备好全力以赴。”



责任编辑|王佳璇 岳焕琦

运营编辑|岳焕琦
质量审核 | 赵青云 王维嘉
图文来源 | 《知识就是力量》杂志《你是易紧张体质吗?》,撰文/何晓雨(清华大学心理中心),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